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ef2c2490875d43b0951933ab3473c0b7_th.jpg


定义


腰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及软组织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称为腰椎管狭窄症。每年20万美国人受腰椎管狭窄影响,是65岁以上脊柱手术最主要的原因。据预测,大约13-14%的专家号以及4%的普通号的患者存在腰椎管狭窄。


病因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发病并不多见)。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随年龄增长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占绝大多数),包括facet


joint hypertrophy, los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discbulging, osteophyte formation, and hypertrophy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3.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4.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若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机制是肾虚不固,风寒湿邪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


分类


1.脊椎退变所致的狭窄: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而使椎板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


2.复合因素所致的狭窄:先天后天畸形同时存在之狭窄,椎间盘突出使椎管容积变小,或椎间盘突出与椎管之轻度狭窄的复合原因之狭窄。


3.脊椎滑脱症(退化性)与骨溶解病所致狭窄。


4.医源性狭窄:有术后的骨质增生与髓核溶解素注射所造成的瘢痕增生粘连等。


5.损伤性狭窄:如压缩骨折与骨折脱位。


6.其他:畸形性骨炎(Pagets病)有脊椎变形,椎管可缩小;氟中毒也可使增生畸形,造成狭窄。


临床表现


因为椎管的狭小,压迫了位于椎管中的马尾神经产生腰腿痛等症状。如果椎管侧方狭窄则神经根也会受到嵌压,引起轴浆因受压中断;神经体液运转障碍;神经鞘膜相对膨胀;刺激神经末梢;又因血运受阻则组织缺氧;静脉回流受限局部淤滞等,这些构成产生腰腿疼的病因。腰椎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也是最主要的就诊原因。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1.腰痛及腰腿痛:大多数患者都有腰痛的病史,进而发展为从臀部向下肢的放射痛,站立、行走或活动后症状加重,而坐立、腰椎前屈或蹲位时症状有缓解。2.间歇性跛行:病人步行50米至数百米后,下肢出现逐渐加重的沉重、腰酸、腿痛、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被迫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稍弯腰休息或蹲坐数分钟后症状缓解;再走一段距离后又出现相似症状,不得不重复休息后再走,行走距离越来越短,而休息时间越来越长。3.主诉与医生客观检查相矛盾:患者主诉较多,甚至可有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痛,由于临诊时短暂的休息,使椎管内压恢复至原来的状态,故检查体征时常为阴性。这种主诉与体征的不统一性,误认为“夸大主诉”。


诊断


1.临床表现: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人,腿部放射痛(行走或站立时加剧,坐下时消失,前倾时改善),发病缓慢,逐渐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平衡障碍,行走不稳等脊髓受压迫的症状。患者肢体及躯干的感觉减退或消失,肌肉力量下降,肌张力升高,四肢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


2.磁共振成像检查(MRI):是目前指南推荐的确诊方法。可直接观察到椎管前后径变窄,脊髓在椎管内受到前后夹击,即前方有椎问盘和后纵韧带的压迫,后方有黄韧带和椎板的压迫,使脊髓呈串珠样改变,同时可见软组织水肿或脊髓水肿现象。


3.CT扫描:MRI有禁忌或不可及时可行CT检查。在CT扫描的不同的横断面上,可观察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脊髓内可有囊性改变。


4.X线片检查: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常在腰4~5,腰5骶1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在标准退行性椎管狭窄患者的侧位X线片上,可显是脊椎生理曲度减少或变直、多节段椎间隙狭窄、不稳定、关节突增生等现象的存在。


5.脊髓造影:过去做得挺多,但现在指南不推荐,因为一方面具有侵入性,另一方面敏感性没有MRI高。造影剂通过脊髓时,出现造影剂流动缓慢或受阻,亦可有造影剂变细现象,这都说明患者脊髓受到压迫,存在椎管狭窄情况。


6.肌电图: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不符以及鉴别其他疾病时非常有用(如周围血管疾病、髋关节骨髓炎、脊髓损害)